江西吉安,一個坐擁“五河匯聚”之利、是長江經濟帶生態屏障核心節點的革命老區。近兩年,這里的“兩山”轉化路更寬:全國首創造林碳匯(CCER)項目減排量預售制度;全省首創深化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推出“取水權+節水權貸”“農業低碳貸”等20余款全省“首創”“首單”綠色金融產品;在全省創新組建多個院(校)地合作“兩山”學院、“兩山”轉化科技小院……
踐行生態文明思想,以“兩山”轉化為革命老區找到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吉安,何以能“首為”?

??吉州區釣源古村探索“生態+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
“改革,沒有旁觀者”
仲夏的釣源古村,櫻花長廊與明清建筑交相輝映,游客在民宿茶坊間流連忘返。而在三年前,這座千年古村還深陷“空殼村”困境,瀕臨4A景區摘牌風險。如今,它年接待游客59萬人次,營收超1800萬元,拉動消費近億元。蝶變的密碼,藏在一塊特殊的“招牌”里:江西省首筆“VEP+古村貸”8000萬元綠色融資。通過將古宅、水系等生態資源打包為“生態資源包”,讓沉睡千年的古村煥發新光彩。
釣源古村是吉安“點綠成金”的縮影,也是吉安破解生態資源“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難”的生動探索。
“兩山轉化,是老區改變原有條線式經濟發展模式、向融合發展改變的通道。”吉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兩山”轉化突破攻堅戰指揮部副指揮長匡曉衛說。
“兩山”轉化突破攻堅戰,是吉安市為鍛長板、補短板、布新板,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項戰略部署,也是適應“融合發展模式”的系統性制度改革。匡曉衛說,吉安打破過去“各管一攤”的分工格局,“讓改革沒有一個旁觀者。‘兩山’轉化工作因此破除‘制度藩籬’。”
以協同作戰為核心,吉安市逐步創新出臺30余項政策制度文件,這其中,就包括成效顯著的自然資源權益“組合供應”模式。
廬陵灣,這一曾經青原區贛江岸線上的“傷疤”,如今已成為以親子濱水、美食文化、宿集露營、研學體驗于一體的全天候微度假綜合體。贛江碼頭、灘涂、荒山、廢棄糧庫……盡管一灣之內生態資源“種類多、權屬雜、收儲難”,政府部門之間全面協同、國企與民企共同開發、民生與項目發展同步推進,構建從“話語共同體”到“項目共同體”。
“除了部門‘相加’的‘物理反應’,更有資源‘相乘’的‘化學反應’。”吉安市發改委黨組副書記、市重點工程建設服務中心主任鄒海松說。在一盤棋總體布局下,吉安“兩山”轉化形成“1224”工作思路,即:構建價值轉化“一個體系”,強化改革創新、綠色金融“兩項賦能”,打通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兩個通道”,打造兩山公司、儲蓄、交易、智庫“四大平臺”,全力構建生態資源集中化收儲、規模化整合、市場化運作、產業化開發的全鏈條轉化體系。

??萬安縣打造生態魚全產業鏈
“發展,就是最好的‘防風險’”
落地全省首單“農業設施大棚抵押貸”,創新推出“農業低碳貸”“智慧農業貸”“林業經營收益權證貸”等20余款全省“首創”“首單”綠色金融產品;“取水權+節水權貸”相關做法在全省推廣……在吉安,“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的綠色金融創新,在多個領域落地開花。
“生態產品與項目周期長、風險高,資源產權常常難界定,但金融機構敢創新、能落地一批綠色金融產品,得益于從資源普查、確權,到數字平臺、交易制度等一系列的堅實基礎。”人民銀行吉安市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孫阿妞說。
“發展,就是最好的防風險。”吉安金融監管分局副局長伍峰認為,這既是對綠色金融領域改革,也適用于當前“兩山”轉化這一領域的改革創新。
——有“樣本”可學,就把最好的經驗“拿來‘適’用”。
在萬安,一尾“生態魚”能產生多大價值?答案是12億元,這是當地漁業產業總產值。為讓“金融活水”更好滋養生態魚,萬安縣借鑒福建三明“林票”制度,探索推行萬安魚票試點,創新推出“魚票貸”金融產品。
在遂川,茶山上的狗腦茶樹也能實現抵押融資了。近日,該縣發行全省首張企業和個人“茶票”——“遂茶票”,并同步推出“遂林票”。遂川縣狗牯腦茶廠和茶農蘭橋林621畝茶園通過“遂茶票”獲得銀行授信230萬元,江西遂綠林業公司獲得首張投資型“林票”,并獲得融資授信100萬元。
“林業碳匯、VEP核算、水林碳權交易、濕地交易等,很多是通行的經驗,我們學通透,再因地制宜加快實施,就能迅速見效。”匡曉衛說。
——無“經驗”可借,就大膽探索、小心求證中先試先行。
今年,吉安獲批水利部國家農業用水權改革試點,成為全國4個市級試點之一,全省唯一。“打造標桿,需要創新突破,形成可復制的做法。”吉安市水利局副局長王暉介紹,比如,“取水權+收益權質押”融資模式、“節水貸”等做法,吉安實施后在全省推廣。
“兩山轉化,本就是改革新領域,在吉安,每個縣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做法,很多做法從一個縣(市、區)試點,再到全市鋪開。”鼓勵創新、激活改革動能,是吉安能形成一批全省“首創”的內生動力。

??綠色崛起中的吉安
“‘兩山’之間,趟出老區高質量發展新路”
“‘兩山’轉化看似無形,卻又無所不在,如何實現‘無不賦能’?”匡曉衛說,吉安市“兩山”轉化,重在形成生態資源集中收儲、規模化整合、市場化運作、產業化開發的全鏈條轉化格局。
——“高起點”依然“再優化”。今年,一份“生態對賭”新機制的推出,填補了江西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中對全域斷面水質、生態流量、GEP增幅動態調控的空白。“吉安的水生態底子很好,但我們要站在高起點上更加優化,讓水質只能好不能差。”吉安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趙木茍說,隨著這份《吉安市深化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細則》的出臺,吉安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進入實操深化階段。
讓長板更長,才能持續讓優勢轉化發展動能。在吉安“兩山”轉化改革中,正是一次次“跳起來摘桃子”,才讓更多案例成為全省“典型”。
——“強平臺”托起“市場化”。一邊連著資源、一邊連著資產的“兩山”公司,是吉安“兩山”轉化的重要平臺。吉安市構建市縣村三級“兩山”公司矩陣,實現營收26億元。同時,打造集登記、評估、開發、招商、融資于一體的儲蓄運營平臺;組建生態資源交易平臺,累計完成生態資源上線交易593宗共計36.8億元。
——“小切口”帶動“大改革”。今年4月,一筆1000萬元的貸款,讓天馬集團新干縣湖坪生態養殖基地獲得擴建智能化養殖車間的資金。這是吉安首筆農業設施抵押貸款,也是當地以“小切口”破題“大改革”的案例之一。
“市場和企業有需求,政府部門就想辦法響應。”吉安市政府辦金融綜合協調科科長朱月明說,從解決個案、縣區個例中,就能找到解決普遍問題、全市問題的新路徑。(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