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沖
近年來,阜陽職業技術學院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同心圓”一體化育人為目標,積極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徑、新機制,創新構建起“早晨育人”貫通“晚間育人”、“入學教育”連通“畢業服務”、“第一課堂”聯動“第二課堂”的“三全育人”新模式。該模式通過打破時間、空間與教育場景壁壘,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學生成長全過程,顯著提升了育人實效。
一、早晚貫通,筑牢育人時空矩陣
學校著力打造“早晨育人”與“晚間育人”無縫銜接的育人鏈條。清晨,“阜職晨話”品牌活動搭建起學生與校領導、職能部門負責人面對面交流的橋梁,形成“學生發聲-學校響應-協同治理-成果共享”的良性互動?;顒娱_展至今已收集問題575條,辦結率達98.61%,切實提升了學生的幸福感與歸屬感。每周一的“國旗下的思政課”以及“思政課課前新聞述評”“紅色故事會”等晨間活動,以儀式感教育深化愛國主義情懷,累計覆蓋師生4.5萬人次,成為學子們溫暖的“精神早餐”。
晚間育人同樣精彩紛呈。學校創新推出“思政廣播臺”,由校領導、思政教師、輔導員等錄制微思政課音頻315條,每日定時播放,潤物無聲。每周二晚自習開展“晚自習讀黨報講形勢”活動,各級黨組織書記深入班級,帶領學生讀黨報、論時事,全年開展406場,受眾超1.6萬人次。此外,“青年夜話”“師生圍讀會”“音樂夜跑”“紅色情景劇”等N個特色品牌,共同構成“1+N”晚間思政矩陣,讓思政教育在夜色中活起來、暖起來。
二、學段銜接,貫通育人全周期
學校將育人工作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入學伊始,學校通過開學典禮、校史校情教育、主題班會、軍訓國防教育、寢室走訪等,幫助新生扣好大學生涯“第一粒扣子”。畢業階段,則通過優秀畢業生表彰、校友分享、畢業典禮、離校送站、就業跟蹤等,助力學生自信走向社會。2024屆畢業生就業率達96.97%,位居全省高職院校前列。
同時,學校積極整合校企資源,建成校內外創新創業孵化基地9個,成功孵化項目22個,帶動就業300余人。涌現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楊光碩等一批創新創業典型,畢業生創業率達2.02%,展現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三、課堂聯動,拓展育人新場域
學校堅守思政課堂主陣地,依托阜陽紅色文化資源,廣泛開展“行走的思政課”“場館里的思政課”,組織師生深入田間地頭、博物館、社區基地,累計開展實踐教學、理論宣講等活動340期次。學生在安徽省大學生講思政課比賽中屢獲一等獎,馬克思主義學院獲批省級重點馬院。
“第二課堂”同樣百花齊放。學校構建“125”工作格局,依托大學生活動中心、運動勞動場所、名師工作室及45個學生社團,年均開展文體、勞動、美育活動300余場。界首彩陶、淮河琴書等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學校以“界首彩陶”項目獲批安徽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四、數智賦能,建強網絡育人新陣地
學校積極拓展網絡育人空間,建設大學生網絡思政平臺與實體化網絡思政中心,開設系列專題專欄,教育教學成果獲國家級、省市級媒體報道320余篇。馬克思主義學院創新“思政數智教學”,開展“對話思政”網絡直播,單場活動吸引全國10省份師生觀看,訪問量達2.2萬人次,有效突破了傳統課堂限制。
阜陽職業技術學院通過系統化構建全時段、全周期、全維度的“三全育人”新模式,實現了思政教育在時間上縱向延伸、在周期上全程覆蓋、在場域上橫向拓展,形成了“時時有思政、事事見思政、處處顯思政”的生動局面,為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工作提質增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實踐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