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慶中秋假期,靖邊波浪谷景區工作人員表演信天游。白凌燕 攝
當千年統萬城的夯土城墻與3D科技碰撞,當赤色丹霞的自然奇觀延伸出熱氣球觀光新體驗,當“靖邊跑驢”的非遺鼓點融入鄉村旅游日常……靖邊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圖景,正清晰浮現。
近年來,靖邊縣以文化為魂、旅游為脈,從守護文脈、升級體驗到全域融合,在古老的三邊大地上繪就出一幅“景城融合、居旅同樂”的生動畫卷。“一路風景一路歌”的文旅新風采,正成為拉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守護千年文脈,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這座1600年前的‘白色都城’,是匈奴民族留在世間唯一的都城遺址……”站在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城墻下,景區講解員指著斑駁城垣,向游客娓娓道來。毗鄰遺址的博物館內,3D投影正動態復原著都城的歷史風貌,VR設備讓游客沉浸式地體驗著草原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碰撞交融。
靖邊縣坐擁962處文物點位、51處文物保護單位。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當地采取“規劃+工程+科技”的綜合保護舉措,為統萬城遺址編制專項保護規劃、出臺管理辦法,實施了5項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并建成總規劃面積42.6平方公里的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在保護體系建設方面,靖邊縣確立“核心引領+多點聯動”的保護格局,以統萬城為核心,整合小河會議舊址、楊橋畔漢代城址與墓群兩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構建歷史文化展示體系,并通過學術論壇和文化交流活動深化遺址價值研究,推進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針對境內長城遺址,該縣還同步推進明長城圍網工程前期工作,持續推進鎮靖堡至龍洲堡段明長城保護修繕項目,落實長城保護“四個一”機制,通過定期巡查、環境清理、設施維護等措施,筑牢長城保護防線。
升級多元業態,讓旅游體驗“熱”起來
走進靖邊波浪谷景區,地平線以下的“地心丹霞”深邃幽靜,地平線以上的“火焰丹霞”熱烈奔放,依湖而立的“赤壁丹霞”溫婉靈動。游客們在各具特色的景致間駐足流連,細細品味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
“如今游客的旅游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過去的‘走馬觀花’轉向‘深度體驗’,從‘一日游’擴展到‘多日停留’。”靖邊波浪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市場營銷部總監辛曉介紹說。截至今年8月,景區已接待游客近40萬人次。旅游品質的提升的不只是數據,更是游客的滿意度。
配套升級是體驗優化的基礎。目前,該縣擁有4A級景區2家、3A級景區6家,串聯起“丹霞+遺址+紅色文化”核心旅游線路;建成5家星級酒店(客房3000余間)、26家旅行社,近50名專業導游與講解員提供服務,有效解決了游客“住宿難、游覽難”的問題,讓“舒心游、放心游”成為靖邊旅游的亮麗名片。
“以前擔心玩得不透徹、住得不舒適,現在從入園導覽到住宿安排整個流程都很順暢,還能深入了解每個景點背后的故事。”來自成都的游客張丹的感慨,折射出當地從“單一觀光”向“多元體驗”的轉型成效。
深化全域融合,讓文旅產業“強”起來
“上午看統萬城遺址,下午體驗農耕樂趣,晚上賞‘靖邊跑驢’……在靖邊,一天能玩出多種花樣。”來自西安的游客李女士的行程,正是靖邊推動全域融合的縮影。
如今,靖邊以“文化+旅游+N”為核心路徑,將歷史遺址、鄉村資源、非遺傳承等多元資源串珠成鏈,讓“處處是風景、時時可旅游”逐漸成為現實。目前,全縣有農家樂100余家,培育2個省級、3個市級旅游特色名鎮,并通過舉辦鄉村文旅活動和“戲曲進鄉村”演出激活鄉村文旅活力。
節慶活動成為引流消費的關鍵。今年8月,清爽榆林·阜美靖邊”消費季通過文化展演、美食市集、文藝演出等吸引游客63.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76億元。商場、餐飲、文創銷售額同比顯著增長,形成“文旅帶消費、消費促文旅”的良性循環。
非遺與旅游的融合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靖邊現有64項非遺(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5項),通過“展演進景區、活動融非遺”的模式,讓國家級非遺“靖邊跑驢”、省級非遺“信天游”“霸王鞭”等常態化走進景區、鄉村。
“近年來,靖邊縣圍繞歷史、紅色、自然三大板塊,全域推進旅游產業發展。2024年,全縣旅游人數突破6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5億元。”靖邊縣文旅局局長石建斌表示,下一步,靖邊將圍繞5A級景區創建、低空經濟、房車營地、研學旅游等新業態,深化“文旅+”融合,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記者 趙娜 李小強 通訊員 白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