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宇峰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改革實踐。早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了“林改四問”——“山要怎么分”“樹要怎么砍”“錢從哪里來”“單家獨戶怎么辦”,為全國穩妥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提供重要指引。
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林地面積418萬畝,占國土總面積79%,是江西省重點林業縣。近年來,武寧抓住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試點機遇,以“林長+林改”為切入口,接續答好“林改四問”,探索走出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山要怎么分”:
激發林業發展內生動力
依法做好林地延包工作。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基礎上,武寧建立林地延包動態管理機制,將13.1萬畝承包不足10年的林地延展至50年。同時,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林權登記服務窗口下沉鄉鎮,實現“家門口辦證”。
妥善解決好歷史遺留問題。武寧以延包工作為契機,加強林權糾紛調處,積極穩妥處置林權確權遺留問題。同時,完善林權檔案管理,全面完成集體林地承包合同電子掃描和存檔,打通不動產登記管理系統和林權管理服務系統的接口,實現信息共享。
保障林農合法權益。武寧探索林權流轉模式,積極引導以出租、入股、托管、互換、收儲等方式流轉林地經營權。推出《林業經營收益權登記管理辦法》,發放30本權證覆蓋1.26萬畝林地,賦予林農“可質押、可流轉”的資產憑證。
“樹要怎么砍”:
提升森林資源綜合效益
優化林木分級采伐。在統籌保護森林生態資源的前提下,武寧推動天然林與公益林并軌管理,合理實施采伐更新,實行林木采伐限額5年總額控制政策,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齡限制;人工商品林蓄積量30立方米以下的,實施林木采伐告知承諾方式審批。
提高森林撫育水平。武寧積極爭取國儲林專項債項目3.8億元,積極通過采伐更新、撫育復壯、擇伐補造等措施去次存好、去劣存優,不斷提高森林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穩定性。近年來,武寧共完成中幼林撫育、低質低效林改造15萬畝。
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武寧在全省率先建立以生態環境審判庭和林業監察室為主體的司法保障體系,創新“林長+公安局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協調機制,有力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2024年,違法變化圖斑和違占林地面積同比分別下降59.4%、89.1%。
“錢從哪里來”:
拓寬“兩山”轉化實現路徑
創新金融產品。武寧積極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林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在全省率先出臺《林業經營未來收益權質押貸款實施方案》,創新推出金融服務產品,已授信3654萬元,發放各類惠林貸款5303萬元。
釋放生態紅利。武寧大力發展特色林下經濟,建成森林經營示范點7個,打造107.7公里產業示范帶,全縣林下經濟發展面積達83.8萬畝,涌現出民宿、康養公園等“林旅”融合產業發展典型。
探索林業碳匯。武寧推動2.5萬畝新造人工林先行先試,加快優質林業碳匯項目掛網交易、融資貸款,讓林業碳匯轉變為真金白銀。深入推進“碳匯+生態修復司法行政一體化”改革,在生態資源類案件中,采取認購“鄉村林碳”的方式來補償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
“單家獨戶怎么辦”:
推進林業適度規模經營
培育規模經營主體。全縣共培育新型經營主體414家,建立“林長+”示范基地107個,林業專業合作社56家,參與農戶7737戶,2024年,全縣實現年度林下經濟總產值超20億元。
發揮國有林場帶動作用。通過“國有帶集體”推進集體林可持續經營,為當地群眾提供勞務、租金、營利分成等收益,提升集體林地經營水平,目前已完成場外造林1.9萬畝。
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以林權入股、基地務工、效益分紅等方式帶動周邊群眾就業增收。如大力發展高山野生茶產業,鼓勵民間資本建立野生茶葉加工廠40余家,年產茶葉1200噸,產值4.85億元,1萬余名農民從中受益。(作者系江西武寧縣人民政府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