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豐都縣南部的群山褶皺間,七躍山林場的萬畝林海正迸發著新的活力——作為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這里以“一不變、三轉變”為核心思路,通過政策護航、金融賦能、人才支撐的多元舉措,讓“水庫、錢庫、糧庫、碳庫”聯動發力,不僅守護了生態底色,更蹚出了一條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特色路徑,為重慶林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
政策+金融:雙向發力破解發展瓶頸
森林可持續經營,資金保障是關鍵。豐都縣委、縣政府將試點工作納入全縣“885”改革報表重點推進,建立“縣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縣林業局具體負責、每月定期調度”的工作機制,及時破解項目推進中的用地、技術等難點問題。縣林業局同步成立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專班實行“周調度、月通報”,確保每一項任務都有明確時限、具體責任人。
為打通林業融資“堵點”,豐都縣先后出臺《豐都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工作方案》《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指導意見》等政策,創新構建“1+N”金融支持模式——以人行豐都營管部為統籌核心,聯動縣域多家金融機構形成“幾家抬”工作機制。農發行豐都支行被選定為林業專營支行主辦行,聯合協辦行推出“林權+”“碳匯+”專屬信貸產品,優化“見貸即擔”“見擔即貸”銀擔合作模式,同時活用央行支農支小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等政策,為林下種養殖、森林康養等項目注入金融“活水”。
人才+科技:校地協作激活創新動能
森林可持續經營,專業人才是支撐。2023年10月,七躍山林場與西南大學簽訂4年合作協議,拉開了校地協同發展的序幕。雙方在林場共建綜合實踐教育基地、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西南大學教授團隊常態化到場開展技術培訓,從森林撫育的疏伐技巧,到野生植物特性研究,再到森林防火應急處置,全方位提升林場職工的專業能力。
“在教授指導下,我們學會了通過樣地監測動態調整撫育方案,還知道了如何在林區道路兩側集中培育大百合,為后續發展森林康養打基礎。”參與培訓的林場職工說。
兩年來,西南大學已組織50余人次研究生到林場開展教學實踐和科研工作,更在2025年5月的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摸底調查中,于林場大風門-塘丫口一帶發現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種群;同年6月,在重慶大學教授指導下,土魚溪片區100余畝保存完好的中山典型濕地(含罕見重慶特色草甸濕地)也被發現,為林場增添了生態與科研雙重價值。
此外,人行豐都營管部牽頭組建的林業金融服務隊,還深入林間地頭開展政策宣講、信貸對接,幫助經營主體包裝項目、申請貸款,成為連接金融資源與林業產業的“橋梁”。
生態+產業:多元融合實現價值轉化
如今走進七躍山林場,生態改善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已然顯現——4000畝中齡林撫育項目完工后,杉木目標樹生長空間顯著優化,常綠闊葉樹種天然更新加速,林下草本植物長勢喜人;2000畝幼齡林撫育讓柳杉、日本落葉松等幼樹茁壯成長,木槿等特色灌木形成錯落景觀,為構建穩定的水土保持林和生態涵養林奠定基礎。
生態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在林旅融合領域,林場聯合太平壩鄉盤活閑置資產、升級基礎設施,打造雪玉山露營基地,推進350畝“小微濕地+”建設,培育起特色生態旅游IP。目前,太平壩鄉已有旅游接待戶363家、床位8500余張,年接待游客38萬余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4100萬元,成功助推該鄉創建市級旅游度假區。
在林下經濟領域,林場探索“杉木大徑材培育+林下種植中藥材”復合經營模式,通過“林場+企業”“林場+村集體+林農”等合作方式,發展黃連種植100余畝。高山黃連畝產約440斤,畝均收益達8萬元,總產值約800萬元,帶動周邊林農增收200萬元以上。
“下一步我們計劃發展300畝竹節參種植,預計畝產約180kg,畝產值可達17.1萬元,總產值超5000萬元。”林場負責人介紹,未來還將依托現有資源爭創市級自然科普教育基地,通過生態研學、自然科普等項目,為國有林場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