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任麗穎 董笑坤
如何以高質量文化供給滿足居民文化消費新需求,是基層治理實踐普遍面臨的一大現實問題。半月談記者走訪發現,河北省衡水市將優秀傳統文化、非遺技藝、志愿服務等融入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探索出一條“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的基層治理路徑。
國學進社區,浸潤育家風
“以前總覺得國學離生活很遠,現在才發現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最好的家教。”從一名陪讀媽媽成長為國學講師,在田雅誦中心老師王亞紅見證了優秀傳統文化對家庭關系的改善作用。如今,她的女兒考上大學,兒子也品學兼優。
該中心在衡水市有10余個校區,老師多為往屆的學生家長,場地多使用由街道提供的公共空間,實現全環節公益運營。
桃城區路北街道沁園社區黨支部書記魯夢瑋介紹,通過建立公共空間共營機制,社區將辦公用房改造為家風館、國學教室等功能空間,并引入專業社會組織運營。家風館不僅開展經典教育,還提供兒童托管服務,讓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負責沁園社區家風館運營的寶媽侯喜威說,家風館也是開展“十家連心”活動的場地,家長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經典誦讀、家風研討等活動。目前,該模式已在衡水多個社區推廣,形成“親子學國學、家庭更和諧”的良好氛圍。
非遺小舞臺,傳承聚民心
在桃城區中華大街街道衡豐社區,京劇唱腔悠揚婉轉,非遺課堂熱鬧非凡。衡豐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于俠介紹,京劇社采取“居民自治+專業指導”的模式,由社區提供場地,京劇愛好者自發組織,定期開展排練演出。
為打造幸福社區,衡豐社區提出“社區黨建是龍頭,社區服務是重點,文化活動是載體”的工作理念,在文化事業、為老服務等方面形成政府與社區聯創之路,獲得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等多項榮譽。
除了培育本土文化團隊,社區還積極引入社會資源。“通過非遺進社區,我們既守護了文化根脈,又豐富了群眾生活。”來自衡水市文旅協會非遺推廣專業委員會的徐春平老師,連續兩年在社區開設剪紙、榫卯工藝、皮影戲等非遺課程,讓居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只有真正了解群眾喜好,文化供給才能有的放矢。”于俠說,社區每年都會通過問卷調研和入戶走訪了解居民文化需求,根據反饋調整活動內容,讓文化服務更接地氣、更聚民心。

非遺推廣人在衡水市衡豐社區為孩子們上剪紙課
公益大講堂,全家來上課
通過整合48支志愿服務隊、6萬余名志愿者資源,景縣將志愿服務與文化供給有機結合,打造覆蓋多個社區的公益課堂網絡,讓文化服務真正走進群眾生活。
“過去志愿服務資源分散,現在公益大講堂精準對接。”景縣志愿服務聯合會會長于海旗介紹,課程設置充分體現“全齡友好”理念,針對兒童開設書法、國畫等“快樂周末”興趣班,面向成人設置公考培訓、短視頻制作等技能課程,為老年人量身定制中醫文化、健康養生課堂。目前,大講堂已開設97門課程,服務群眾超4萬人次。
優質師資是大講堂持續發展的關鍵。景縣社區居民服務中心主任戈毅回憶:“招募志愿講師初期困難重重,缺乏有專長的‘專業志愿者’。隨著大講堂品牌影響力擴大,很多專業人士主動報名,現已招募專業志愿講師112名,部分是從學員成長而來。”
景縣縣委社會工作部部長王輝說:“我們正在構建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生態,讓更多居民從文化受益者變為文化傳播者,讓文明新風吹遍每個社區。”
編輯:原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