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劉彤
“鶉觚新風吹,彩禮不再貴;紅白喜事簡單辦,鄰里和睦樂開懷……”入秋后的一個周末,在陜西省長武縣,“鶉觚新風會”情景劇《“禮”輕情重》正在上演。移風易俗的新風,也在現場觀眾的陣陣笑聲里,吹進他們心中。
“鶉觚新風會”寓教于樂
夜幕降臨,長武縣城市運動公園燈光璀璨,這里的新風集市熱鬧非凡:陳規陋習大拆解環節,大家合力投球,擊倒代表陋習的標志;家風拼圖挑戰賽,參與的家庭成員在協作中拼出勤儉節約、孝老愛親等主題……
“通過各種游戲互動讓我明白:文明新風不是啥大道理,是咱們過日子的點點滴滴。”縣城居民李娟說。

長武市民參加新風集市的游戲互動現場
“鶉觚新風會”是繼“鶉觚講堂”“風從長武來”后,長武縣打造的又一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品牌,在以往“宣講+文藝表演”的基礎上融入游戲互動,群眾參與其中,體驗感更強,在寓教于樂中群眾的文明理念得到升華。
“我們充分聚焦社區群眾實際需求,以群眾喜歡聽、聽得懂、記得住、傳得開的‘土味話’,不斷豐富文明實踐活動載體,創新宣講方式,將干部‘單向灌輸’轉化為群眾‘主動參與’。”長武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洋說。
今年以來,長武縣以規范遏制高價彩禮、提倡厚養薄葬為抓手,舉辦現場觀摩、宣傳宣講等主題活動160余場次,形成移風易俗工作示范村、社區13個,通過示范引領為全縣移風易俗打下良好群眾基礎。
從“推著干”到“跟著干”
“建議將彩禮上限明確寫入村規民約”“建議加大對移風易俗先進個人的表彰激勵力度”……如今,這些收集上來的“土辦法”,經過鄉鎮干部、村干部與群眾代表的共同梳理、篩選,部分合理建議已被納入村規民約。
“居民公約不是掛在墻上的標語,而是全體居民共同商議、一起敲定的‘家規’。”昭仁街道鑫苑社區黨支部書記張婷說。
在公約修訂過程中,鑫苑社區始終堅持“群眾提、群眾議、群眾定”原則,通過“板凳會”、入戶走訪等多種形式,廣泛征集居民意見,有效確保了公約內容既接地氣又切實管用。
今年以來,長武縣以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為載體,將彩禮標準、喪葬天數、隨禮上限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通過廣泛征集民意、共同制定規范,引導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提高。
新風入人心
當午后陽光灑在棗園鎮郭村的田壟上,剛結束勞作的村民們扛著鋤頭往家走時,熟悉的“大喇叭”聲總會準時響起——“婚事新辦不攀比,喪事簡辦不鋪張,紅白理事來幫忙;鄰里互助多搭手,雞毛蒜皮別記仇……”一句句接地氣的移風易俗宣傳語,伴著田埂間的微風在村落里循環飄蕩。
除了婚喪嫁娶的核心倡導,喇叭里還會跟著村里的事靈活調整:麥收時節會加一句“秸稈還田肥土地,燒了污染又違規”;逢年過節前會念叨“拜年別比煙酒貴,上門嘮嗑更暖心”……
起初,有村民覺得“大喇叭天天說,有點絮叨”,可聽得多了,變化悄悄在村里發生:之前辦婚事動輒擺二三十桌、彩禮要十幾萬元的情況少了。現在不少年輕人主動跟家里說“就按喇叭里說的來,省錢還省心”;就連村口的“閑話角”,也從之前議論“誰家彩禮高、誰家辦事闊”,變成交流“咋種玉米能高產、誰家需要幫著收麥子”。
“文明實踐不是‘面子工程’,我們始終把群眾滿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樂于參與的方式,把移風易俗的大道理轉化為過日子的小細節。”長武縣委書記王高鋒說。
編輯: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