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藥庫”喻指海洋中孕育著豐富的藥用生物資源。與陸地截然不同的海洋生境孕育出結構獨特的活性物質,猶如一座待開發的“深海藥庫”。
海洋新藥“群星閃耀”:梯次開發初顯成效
在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以下簡稱“海藥院”)的成果展示區,一瓶采自智利海域的南極海茸標本看似普通,卻意義重大——它是國際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免疫抗腫瘤海洋多糖1類新藥BG136的核心原料,承載著治療實體瘤的新希望。該院副院長秦沖介紹,“BG136正處于Ⅱ期臨床試驗階段,目前進展順利。”這標志著我國海洋糖類藥物研發已進入全球前沿行列。

BG136新藥的核心原料南極海茸標本,源自智利海域 王靜 攝
海藥院的創新成果遠不止于此:“藍色藥庫”首個海洋小分子1類新藥LY104獲批臨床試驗,有望為慢阻肺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案;抗乙肝病毒化藥2類新藥LY102即將啟動Ⅰ期臨床試驗,未來有望助力實現乙肝防治的長遠目標;抗HPV婦科凝膠產品已上市,成為山東省首個經臨床驗證的抗HPV二類醫療器械,為女性健康防護提供了新的選擇。
這些突破性進展并非偶然,而是海藥院長期深耕、系統布局的結果,勾勒出海洋新藥“聚集開發、梯次產出”的蓬勃生態。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海藥院院長杜冠華說,“海洋生物醫藥研究不僅僅是海洋資源利用,也是面向未知世界的科學探索,也是對海洋科技的探索,需要技術和理論創新,也必將產生技術和理論的創新?!?/p>
蟹殼“蝶變”:科技轉化典范開新局
如果說海藥院的研發成果為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描繪了美好藍圖,那么青島博益特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博益特”)的實踐則讓這幅藍圖照進現實。
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博益特以“蟹殼變身高科技止血材料”的實踐,成為產學研融合的典范。其研發的生物可降解止血材料“術益紗”,遇水后迅速形成透明凝膠,兼具止血、抑菌、促進創面愈合等功能。臨床數據顯示,其效果優于國外同類產品,價格卻降低超50%。
這一“高質低價”的優勢,降低了患者的醫療成本,使其在醫療市場上極具競爭力。

“術益紗”展品 王靜 攝
“術益紗”的奧秘究竟何在?博益特董事長聶仁克介紹,“術益紗”的奧秘在于蟹殼中的甲殼素——通過提取殼聚糖并開展深度研發,博益特獨創的改性殼聚糖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為全球唯一實現該技術產業化的企業。
此外,博益特在高端醫療器械研發領域的探索從未止步。在體內全降解血管支架研發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體內全降解血管支架作為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先進醫療器械,相較于傳統的金屬支架,具有在完成治療使命后可在體內自行降解的優勢,避免了金屬支架長期留在體內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并發癥。
博益特的成功并非孤例,而是我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產學研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通過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緊密合作,高校和科研機構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企業則為科研成果提供了廣闊的轉化平臺和市場渠道,這種良性互動的產學研融合模式,不僅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還推動了產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這種模式正加速釋放海洋生物醫藥的“藍色價值”。
激活“藍色藥庫”:應對挑戰謀新篇
在海洋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交匯背景下,海洋生物醫藥正成為創新焦點。其崛起依賴于核心技術的突破,例如博益特通過材料科學創新,將傳統廢棄物“蟹殼”轉化為高附加值醫療產品,既解決臨床痛點,又開辟資源循環新路徑。而海藥院則堅持科技創新與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統籌推進“科學→技術→工程→產業”創新鏈條布局,加快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的海洋生物醫藥成果轉化高地,形成從抗腫瘤、抗病毒到婦科疾病的多領域研發管線,凸顯科技創新對產業的引領作用。

海洋生物資源 王靜 攝
盡管海洋新藥前景廣闊,該領域仍面臨深海采樣技術壁壘和臨床試驗高成本等挑戰。然而,克服這些困難意義重大:不僅能更好滿足人們的健康生活需求,還可帶動就業,提高創新活力。最終,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藍色藥庫”將轉化為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強大動力。
從實驗室里一瓶不起眼的海茸標本,到臨床手術中拯救生命的 “術益紗”;從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里的反復試驗,到最終應用于臨床為患者帶來健康福音。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每一步發展,都是科技賦能海洋、最終賦能人類健康的生動體現。這場向海圖強的創新浪潮,正推動中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駛向更廣闊的未來。(作者: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