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龔雯 王默玲
白天旅游晚上剪視頻、今天走秀明天拍短劇,從大模型到無人機,從數(shù)字旗袍到非遺元宇宙……“銀發(fā)新人”大膽跨界,用熱愛開啟人生的下半場。興趣愛好不分年齡,越來越多的60后、70后“銀發(fā)”和00后“黑發(fā)”也能玩到一起,分享彼此經(jīng)歷,加深相互理解,一同奏響跨越時光的交響曲。
退而不休,爭當“弄潮兒”
“我退休這3年幾乎‘沒著家’,去了幾十個國家旅游。”63歲的吳少康(化名)告訴半月談記者,自己學會了使用手機云臺、無人機、剪輯軟件等,最近開始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幫助生成視頻文案。
在外旅游的時候,吳少康基本保持一天一條視頻的發(fā)布節(jié)奏,身邊的朋友和家人都說他越來越像個專業(yè)的“自媒體人”。雖然他粉絲量并不多,但每當看到親友們點贊時,就覺得特有成就感。在學習新技能的過程中,吳少康還認識了不少擅長無人機的愛好者。盡管年紀不同,但是興趣相投,有時他們會互相推薦適合無人機拍攝的場景地址、交流無人機型號的優(yōu)缺點等。

6月24日,一名老人在浙江杭州濱江舉辦銀齡電競大賽中獲勝
同樣是63歲的盧小潔,在隊友眼里就是一個閑不住的“時髦精”。第一次見面時,她身著藍色襯衫,搭配了一對漸變的三色耳環(huán),語速飛快、走路帶風。“我總是在想,還能做點什么不一樣的事情?”盧小潔說,比如穿旗袍走秀,我就會想旗袍是不是還可以擁抱元宇宙,于是就有了數(shù)字旗袍亮相長三角旗袍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吸睛十足。
有了這一次讓“老字號”成為“新時尚”的嘗試后,今年6月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盧小潔帶著幾位奶奶們,在上海市松江區(qū)泗涇古鎮(zhèn)上演了“非遺元宇宙”的節(jié)目:非遺剪紙藏在頭飾里,“會呼吸”的松江土布和手工扎染非遺旗袍,伴隨著3D光影,搖曳生輝。而不遠處,大量年輕人聚集在二次元展區(qū),不時與這邊的銀發(fā)奶奶們合影。
“原來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可以這么潮!”當時觀眾里的一句評價,讓盧小潔激動不已,也讓她更堅定自己的時尚創(chuàng)新之路。
戰(zhàn)勝病魔,“老妖”又來了
1958年出生的閆春鳴,10年前從湖北來到上海,會跳芭蕾、拉手風琴、主持演講的他,時常被邀請參加一些表演,今年還第一次嘗試了去橫店拍短劇。
“一共拍了3天,演女主的丈夫,是一個受氣包,還被反派抽耳光……”講起自己的短劇初體驗,閆春鳴滔滔不絕。因為他背詞快、發(fā)音準,有一場2至3分鐘的戲,一次就過,被導演夸獎拍攝狀態(tài)好。有時為了幾句詞要等一天,甚至到午夜12點還沒輪到他拍,但既然參加了就要認真完成。
閆春鳴很感謝家人尤其是子女的理解和支持。當他出門參加表演、拍劇時,家人們從不攔著,說得最多的是“加油,不要太辛苦,注意身體”。
在他看來,人不能因為老了就放棄自己的愛好和夢想,很多時候應該放下身段,和年輕人多交流多學習。同時,年輕人也需要改一改“老觀念”,比如說老年人退休了就應該在家做飯、帶孩子,出門活動有時還被指指點點為“吃飽了撐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老年人的自由、自信。
77歲的朱維克,身姿挺拔如松,任誰從外表都看不出這位云淡風輕的奶奶,在過去20年經(jīng)歷了尿毒癥長期透析和腎移植、髖關節(jié)等手術。其間,她的老伴又先后身患不同的癌癥。面對病痛、手術、反復放化療,老兩口沒有因此消沉,而是互相鼓勵,堅持與病魔抗爭。直到有一天,在小區(qū)散步的她被盧小潔偶遇,邀請進了“時尚奶奶團”,開啟了人生第一次走秀。
“昔日的老朋友們在聊天群里看到我走秀的照片,簡直炸開了鍋,因為很多人以為我可能已經(jīng)不在了。后來,只要看到我發(fā)新的動態(tài),就會說‘老妖’又來了。”朱維克眼中噙著淚、臉上掛著笑地說,她很喜歡“老妖”這個稱呼。
夕陽攜手朝陽共赴暖陽
上海市長寧區(qū)虹橋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負責人汪文卿表示,近些年的退休老人,與傳統(tǒng)印象中社區(qū)里的老年人非常不一樣。生活半徑變得很大,他們不再只是圍著社區(qū)周邊,很多老年人要么在旅游要么在打卡,有時候上海最新的網(wǎng)紅打卡點都是爺爺奶奶們先發(fā)現(xiàn)的。而且,生活排得滿滿當當,唱歌跳舞、學習技能、結(jié)伴旅游……
“面對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提升,我們有針對性地擴展服務內(nèi)容。”汪文卿說,比如引入第三方組織的專業(yè)力量,有非遺手工、民族舞蹈、本地滬劇等,這些課程活動特別受老年人的歡迎。此外,不少老人提出想學習使用AI軟件,街道馬上予以回應,開設了相關課程。一些老年人反饋,“學會之后感覺跟小孫子的共同語言都多了”。

今年6月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在上海市松江區(qū)泗涇古鎮(zhèn),多位“60后”和“70后”進行的非遺旗袍走秀
上海松江葉榭社區(qū)堰涇長者照護之家負責人蔣秋艷介紹,其開設的“鄉(xiāng)村咖啡屋”里特色產(chǎn)品是“奶奶咖啡”,老人們的拉花一點不遜于年輕人;秋季“村晚”上,老人們自編自演各種節(jié)目,和孩童、年輕人一起助力鄉(xiāng)村文化發(fā)展,氛圍熱烈。此外,長者照護之家和葉榭學校共同開設“微孝課程”和“二助一”,2名學生結(jié)對一名老人,定期在一起手工制作或農(nóng)耕農(nóng)作,孩子們把最新的知識教給老人,老人把過去的故事講給孩子們,形成代際互動。
“現(xiàn)代的老年人不應該被打上各種‘與社會脫節(jié)、與科技無緣’的標簽。”“我雖沒有跳過廣場舞,但聚光燈下的璀璨從未缺席。”“我的過去不代表我的未來,一起為身邊的‘銀發(fā)追光者’喝彩”……社交網(wǎng)絡平臺上的這些留言,既是銀發(fā)老人的心聲訴求,也滿含他們繼續(xù)追逐時代的期許——以步履丈量山河,用指尖觸碰未來,讓夕陽與朝陽交輝,共筑老少咸宜新文明。
編輯: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