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鄧倩倩
建設好縣域普通高中,是關乎萬千學子尤其是農村孩子成長成才的大事。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提升育人質量,是縣中振興面臨的本質問題。從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到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開展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體現出我國大力扶持縣中發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的堅定決心。
縣中振興的“時與勢”
據教育部統計,2024年全國普通高中在校生2922.28萬人,其中近六成就讀于縣域中學。作為連接城鄉教育的重要紐帶、銜接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關鍵節點,縣中不僅肩負人才培養的核心使命,還深刻影響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然而,城鎮化浪潮下的縣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6%,人口流動呈現向中心城市集聚態勢,部分縣域優質生源被“超級中學”大量虹吸,部分人口流入地縣中則面臨學位緊張、教室不夠、師資短缺等問題。“縣中考不上好大學”的觀念盛行,不少學生和家長對縣中信任缺失,部分縣中由此陷入生源流失與質量下滑的惡性循環。
縣中振興行動,正是基于對城鎮化、人口變化及教育均衡發展的深刻洞察。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科學優化資源配置,加快推動縣域普通高中建設,適應城鎮化進程和人口流動趨勢,前瞻布局、遠近結合,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多措并舉增加學位供給。

高中學生在課余打籃球 季春鵬 攝
據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團隊研判,隨著高中階段學齡人口“先增后減”的變動趨勢,預計我國普通高中在校生數2032年將達4032.60萬人的峰值,學位需求增大,隨后普通高中在校生數逐漸減少,可能面臨教育資源供給過剩問題。
當前形勢下,縣中發展應動態回應社會需求,分階段系統謀劃。從短期看,部分縣中需充分、高效利用已有教育資源,適當擴容,保障學位充足;長期而言,多數縣中要抓住在校生減少、班級規模縮小的契機,推行小班化教學,提升教育質量。各地教育部門要依據人口規模和分布預測主動作為,科學規劃縣中布局、規模與容量,從追求規模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避免資源浪費與學位失衡。
信心正在重建
縣中振興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持續探索、實踐積累。自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以來,各地圍繞規范招生、資源幫扶、改善條件等方面精準發力,讓不少縣中逐漸“找回底氣”。
規范招生秩序,遏制“掐尖”亂象是關鍵一步。全國多地已嚴令禁止公辦、民辦高中跨區域“搶生源”,嚴格限制“超級中學”無序擴張。如福建省教育廳2022年10月印發相關行動方案,要求到2024年按規定全面實現屬地招生,各設區市要建立完善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信息化統一管理平臺,實現“陽光招生”。近年來,各地紛紛推出類似舉措,打破生源惡性競爭怪圈,穩定縣中生源,讓縣中得以安心辦學。
導入優質資源,實施對口幫扶與托管。2022年起,教育部組織實施部屬高校縣中托管幫扶項目,面向中西部、東北地區23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基礎薄弱縣,在師資培訓、課程建設、學校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在地方層面,多地立足實際探索縣中幫扶途徑。如浙江推出山區26縣和海島縣“縣中崛起”行動計劃,通過“輸血”與“造血”結合,不僅助力縣中重塑自身吸引力,更推動其逐步實現從“追趕”到“崛起”的轉變。
改善辦學條件,強化基礎保障。近年來,中央財政持續投入,支持縣中校舍改擴建、更新多媒體教學儀器設備、建設標準化考場等硬件設施。同時,各地也在教師待遇提升與激勵方面努力探索,如推出縣級人才引進政策,實行“縣管校聘”等流動與輪崗機制,緩解部分縣中師資短缺的燃眉之急。系列舉措擰成一股繩,初步遏制了縣中下滑態勢。
仍需補齊短板、深化改革
縣中發展已按下“加速鍵”,但城鄉教育鴻溝依然存在,縣中振興任重道遠。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釋放出政策信號,今年將推出“國家縣中振興行動計劃”。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要補齊縣域普通高中發展短板,完善學校建設標準,堅持硬件、軟件一起抓,改善教學和生活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施教育數字化賦能,全面提升辦學水平。
補齊短板須找準突破點。當前,縣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在于經費供給高度依賴縣級財政,一些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有限,直接導致教育投入不足。部分地區縣中硬件設施陳舊老化,師資隊伍結構老化、質量不高、動力不足等問題普遍存在。
一些專家建議,建立以中央財政專項為牽引,中央與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經費保障機制,適當提高縣級以上教育投入占比,縮小區域差距。資金重點投向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待遇,擴大“優師計劃”規模,完善教師培訓體系,為縣中留住人才、培育骨干。
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提出,要樹立科學教育理念,深化教學和評價改革,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學習環境。值得關注的是,目前許多縣中仍陷入“應試教育”“唯分數”的誤區,難以適應新高考改革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需求:教學上較為依賴“題海戰術”,課程設置單一,甚至存在違規補課等不良現象;評價上過度關注學生成績,忽視育人過程。
在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深化教學和評價改革仍需從三方面精準發力:一是更新教學模式,開齊開足國家要求課程,鼓勵開設科學藝術等特色課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潛能;二是建立以全面發展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采用“從入口看出口、從起點看變化”的增值評價,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與綜合素質提升;三是進一步規范辦學行為,凈化教育生態,回歸立德樹人的育人本質。
編輯:李坤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