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芳 中國教育學會勞動教育分會副理事長、蘇州職業技術大學教授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歷史,也創造了人們的幸福生活。愛孩子,就應該讓他們去勞動,去接受勞動教育,在勞動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成長。
“孩子太小,吃不了苦”“學業負擔那么重,哪有時間去勞動?”“萬一發生安全事故怎么辦?”“不是有保潔員、有掃地機器人嗎,還需要孩子親自去打掃衛生嗎?”一些家長出于對孩子的“愛”,對學生從小參加勞動持質疑態度,甚至有些家長會自己或花錢請保潔人員到學校去包辦代替孩子的衛生值日。
能否放手讓孩子去參加各種勞動鍛煉,這一問題不僅關系到學校和家庭的勞動教育水平,而且關系到勞動教育育人價值的發揮,需要引起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關注。
勞動教育具有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礪意志,形成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的獨特育人功能和樹德、增智、強體、育美、促創新的綜合育人功效,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近年來,教育部采取一系列重要舉措,如出臺《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公布96個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推選48個勞動教育優秀典型案例,將勞動確立為國家必修課程、頒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版)》等,切實推進勞動教育和勞動課程的落實落細。各地各校高度重視以勞育人,因地制宜開展勞動教育,勞動教育體系日趨完善,勞動必修課程全面開設,學生勞動素養顯著提升。
彰顯勞動教育育人價值,一方面需要學校發揮主導作用,不斷提升勞動教育教學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形成教育合力。試想,如果某天放學后,一個唱著“……愛學習,愛勞動,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的小學生蹦蹦跳跳走出校園,書包被立即轉移到家長的肩上;回到家中,孩子想露一手,用勞動課上學的烹飪技法做一個拿手好菜,卻被家長規勸著去學習;晚飯后,孩子打算去洗碗,等來的不是家長的鼓勵而是阻止,如“你洗不干凈的!”“砸破碗、扎到手怎么辦?”……孩子將如何維持勞動熱情,勞動教育又將如何從學校延伸至家庭和社會?
出于對孩子的“愛”,所以不忍心讓孩子在勞動實踐中出力流汗,不甘心讓孩子把大好時光用在學習之外,不放心讓孩子在勞動中接受磨煉,這種主觀上的“不忍心”“不甘心”“不放心”有可能在客觀上導致孩子缺失在真實情境中見世面、經風雨的成長機會。長此以往,有可能造成部分孩子在面對勞動時習慣性表現為不擔責、不情愿、不作為。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
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中華兒女自古以來就有著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執著精神和勤勞勇敢的民族基因。“耕讀傳家”“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是備受推崇的良好家風。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形成的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必須薪火相傳,發揚光大,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長成才的精神指引。
勞動對于每個孩子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都意義非凡,它是孩子們現在和將來幸福生活的密鑰、安身立命的護照、笑傲職場的法寶、走向輝煌的階梯。因此,孩子需要接受全面、系統、深入的勞動教育,在豐富多元的勞動實踐中不斷提升勞動素養。
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學校正致力于扎實推進勞動教育,越來越多的家長和社會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勞動與個人成長、家庭幸福、乃至社會和諧、國家建設、人類文明進步密不可分,將勞動教育看作是教育大計、民生大計、國之大計,愿意提供參加各種各樣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的機會,幫助孩子們鍛煉成長。
愛孩子,不是庇護,而是賦能;不是包辦代替,而是陪伴成長。放手讓孩子去勞動,才能讓他們經受鍛煉,磨練意志,增長才干,才能使他們手指更靈活、頭腦更敏捷、心靈更充實、身體更健康,為終身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愛孩子,就放手讓他們去勞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