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談評論員 褚孝鵬
“味精加啤酒,致富到永久”“啤酒加紅糖,生根又壯苗”、主持培訓老師搖身一變成“農業專家”.....這些看似荒唐的橋段,竟披著“助農”外衣,在短視頻平臺上一遍遍上演。近日有媒體曝光一家所謂農業公司“祥禾農業”通過假冒農技專家、包裝劇情化內容,在網上批量引流帶貨,坑農害農。
造假者能堂而皇之地立人設、賣農資,并非全憑“演技高超”。短視頻平臺的審核形同虛設,推薦算法唯流量是從,在帶貨分成中與造假者形成了現實利益捆綁。事后封號、下架,并不能抹平平臺在事前事中缺位的事實。涉農帶貨的特殊性在于,一條虛假信息就可能影響一片田、一季收成。平臺身處信息中樞,理應在源頭把好關,防止風險在田間地頭蔓延。
更深層的原因在于,農民對農業技術服務的真實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基層農技員流失,公共推廣體系下沉不足,市場化農技服務又未成熟......這些缺口為假專家提供了生存土壤。只要這塊空白存在,假專家們換個名字、改個話術,就能卷土重來。要治本,必須讓農民觸手可及的是真專家、真服務,而不是包裝出來的造假者。
在當下農村,短視頻正在成為農民手中的“新農具”,更成為許多農民獲取技術的主要方式,平臺上的“專家建議”往往直接影響農民的生產決策。一旦虛假宣傳混入其中,不僅直接造成經濟損失,還可能在一段時間后才顯現出對土壤、作物的深遠危害,甚至可能波及更大的糧食安全格局。
“助農”二字,本該是凝聚社會善意的旗幟,為農產品銷售和農民增收提供了助力,如今卻被用作收割信任的幌子。這不僅讓農民蒙受直接損失,更不斷侵蝕著公益助農的公信力。一旦這種善意被反復濫用、消費,真正扎根田間地頭的公益團隊也會陷入信任危機。
靠封號、下架固然能讓一批賬號消失,但套路換個外殼便能重返市場。要想讓這類亂象真正絕跡,當務之急是對涉農帶貨的虛假宣傳重拳出擊,查清造假鏈條,切斷利益鏈條,讓冒牌“專家”沒有可乘之機。但更重要的,是著眼長遠,補齊技術服務的制度短板。如完善農技推廣體系,讓權威、可靠的服務能下沉到村頭地頭;為涉農直播、短視頻建立嚴格的準入與認證標準,讓專業能力可驗證、可追責,讓真正的農技專家“接管”助農短視頻;推動行業協會建立統一的專家庫和技術服務目錄,讓農民用得放心、找得到人、問得出結果。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假專家的表演可以一夜之間“走紅”,但重建信任卻需要多年耕耘。唯有讓“助農”回歸本意,讓平臺守好入口,讓農民得到真正的幫助指導,我們才能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夯實社會誠信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