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談評論員 張麗娜
雪山之巔的煙花雖已散去,卻留下難以磨滅的生態傷痕;預制菜本身沒毛病,卻因狡辯而影響了消費者的胃口。最近,兩起知名企業發生的輿情事件以及對品牌形象的傷害,讓不少老板深切感到輿情應對的重要性,緊急赴北京高校報名學習輿情應對技巧。
學習技巧有必要,但切莫忽略了更應關注的核心問題——危機背后的敬畏之心缺失。當品牌將“環保”“健康”等價值觀簡化為營銷話術,脫離對生態、道德與政策的基本敬畏,突破原則邊界,品牌陷入輿論泥沼就不是偶然現象,而是遲早要還的賬。
危機應對確實是一門學問。從幾個知名企業的應對方式來看,企業未第一時間反思自身問題,反而急于辯解、推卸責任甚至對抗消費者。這種“硬剛”姿態,暴露了品牌最深處的傲慢。
真正有效的危機公關,從來不是“打太極”或“玩文字游戲”,而是真誠溝通與公開透明。輿情回應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價值觀的傳遞。企業若將精力全放在應對方式上,忽略真誠與責任,無異于舍本逐末。
品牌若能對自然保持謙卑,對消費者保持真誠,將敬畏之心融入企業文化,即便遭遇風波,也能獲得消費者的諒解與支持。
品牌建立非一日之功,毀掉信任卻在轉瞬之間。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發自內心尊重自然規律、消費權益與社會價值。當下,消費者需求正從物質滿足轉向精神滿足,更愿意為價值觀契合的品牌買單——人們不僅關注產品功能與價格,更重視品牌對社會、環境及公眾精神福祉的貢獻。
無論商業模式如何迭代,一個法則始終不變:敬畏之心,才是品牌長青最堅實的基石。正如古語“圣人抱一為天下式”,這里的“一”,便是品牌應堅守的初心與敬畏。唯有常懷敬畏,方能行穩致遠;唯有不忘初心,方能筑就百年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