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談評論員 潘曄
“為一館,赴一城”“泡館”“夜宿”成新風尚,博物館文創、與特展相關的IP產品持續出圈,社交平臺上打卡博物館的九宮格照片或vlog點贊輕松過百萬……從文化價值到經濟價值,再到情緒價值,這場“博物館熱”不僅是消費者用錢投票的文化現象,更是經濟規律與精神需求的共振。
承百代之流,匯當今之變。我們去博物館,了解一座城市的過往;我們去博物館,了解當下這個時代;我們去博物館,了解我們自己。
一切皆有來處——博物館,承載著一座城的“前世今生”,也映射出時代需求。當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文化消費自然成為新的增長極,“博物館熱”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呈現”。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在自信中開放、在傳承中創新,人們在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開始追尋歸屬與自我實現——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的“容器”,恰好提供了這一精神滿足。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營業收入達19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長7.1%。作為公共文化消費的核心場景之一,博物館受到追捧,正是經濟結構從物質驅動向物質精神雙驅動轉型的縮影。
買文創,把“國寶”帶回家;品嘗“一博一咖”以及定制款的雪糕、甜品甚至煎餅,穿上漢服、旗袍來一組定制旅拍;借助AR、VR技術沉浸式體驗,與文物跨時空對話……博物館一改往日的“高冷”形象,以文化要素小切口,推出互動性和體驗感強的文旅、文創活動,以積極姿態擁抱市場,回應大眾需求。
從故宮文創年銷售額破15億元,到各地博物館將文創產品開發列為“展陳標配”,文化市場用“真金白銀”證明:博物館的流量密碼——“讓文物活起來”的生動實踐,本質上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當經濟列車駛入高質量發展軌道,人們在博物館不僅是逛逛逛,也可以買買買,不僅希望“買商品”,更希望“買文化”“買體驗”“買共鳴”。數量巨大、品種豐富的館藏,不能只“躺”在庫房,也要“活起來”“走出去”“被看見”,重新煥發生機。
當然,熱度之下,也難免有吐槽、詬病的聲音。比如,一些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開發停留在“文物圖案粘貼款”筆記本、冰箱貼、膠帶等常規品類,同質化嚴重;部分文創產品借博物館IP溢價,做工卻很粗糙,價格與品質不匹配;更有些“魔改”文創劍走偏鋒,“丑萌”到令人反感、惹爭議……這些現象折射出文創市場發展初期的浮躁與稚嫩。
若博物館被簡單視為“流量入口”,文創產品被當作“變現工具”,開發者自然會陷入“求爆款”“求速度”的投機邏輯:看見什么商品火了立馬跟風仿制,聽聞市場有什么風潮趕緊迎合,甚至亂改經典,結果必然是文物的歷史厚重感被消解,文化的精神內核讓位于短期功利,最終在物質洪流中迷失自我,得不償失。

觀眾在中南大學地質博物館參觀 陳振海 攝
故宮博物院從早期的“文創1.0”(簡單印logo)到如今的“數字故宮”(用科技活化文物),蘇州博物館從為“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的毛絨劍”組CP到互動式、情景式銷售“大閘蟹”系列文創產品,都在證明:只要沉下心來,深挖文物背后的歷史邏輯,理解觀眾真正的精神需求,就能找到商業價值與文化價值的平衡點。
“我們要看見周圍事物的變化,也要感受到變化對自身的影響,還要找出對我們影響最深的部分?!币压手麣v史學家許倬云先生在《往里走,安頓自己》中寫道:“往里走”,就是將我們的觀察、感受投射到內心最深處,進行認真的思考——由此我們得到什么樣的新的理解、新的教訓,立刻就能從行為上反映出來……所以我經常講,人過日子,聽、看、想的時候,要往里頭去思考,將觀察的結果吸收、內化為自己的觀念、行為,這是“往里走”的本義。
我們在殷墟甲骨前讀懂了“中國文字的根”,在敦煌壁畫前觸摸到“文明互鑒的溫度”,在《千里江山圖》前感受著“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博物館的悠悠文脈中,我們深刻體會到:自己不是一座孤島,而是歷史長河中的浪花——我們有來處,便有去處;我們有根脈,便有力量。
對于每個走進博物館的人來說,當我們在人潮中感受博物館的熱度,在文物前感受文化的肌理,這一行為的終極意義,也許正是許倬云先生所說的“往里走”。博物館,讓每一個走進來的人,都能在歷史縱深里看見自己。
“往里走”,會慢慢消解“向外求”的焦慮和執念。逛博物館、買文創,是想與展品近距離交互,厚植家國情懷,獲得文化認同與精神滋養。在“看見來處”的震撼中,觀眾讀出“古人如何面對困境”“文明如何穿越興衰”,并將這份智慧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底氣。
“博物館熱”方興未艾,并終將走上理性的持續發展之路,這帶給我們諸多啟示:經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但真正讓人們駐足的、渴求的,不僅是展廳里的文物,也是文物背后“我從哪兒來”的答案;不僅是文創店里的巧思商品,也是“我要到哪兒去”的清醒?!巴镒摺保皇翘颖埽菫榱丝礈史较颍瑘远ǖ?、自信地“走出去”。所以,真正的力量從不在爆款文創的價簽上,而在我們血脈里流淌的文明基因中,在我們對自我、對歷史、對生命的深刻認知里。
物質易逝,流量會散,但心里的根扎得深了,走到哪里都有力量。這大概是“博物館熱”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在時代大潮中與自己相遇。
編輯:李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