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談評論員 黃興
當前,一種將“藍圖”說成“實景”、把“進行時”包裝為“完成時”的傾向,在一些地方悄然滋長。這種“包裝式落實”的傾向,表面看是“重視宣介”“營造氛圍”,實則嚴重背離實事求是原則,是形式主義新變種,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審視其表現,可謂花樣繁多。有的地方剛啟動智慧社區建設,便召開現場會,宣稱“打造了基層治理樣板”;有的地方在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連基礎工作都未完成,就大張旗鼓宣布“實現農業全鏈條數字化”;還有地方把舊成績“移花接木”到新任務上,拼湊速成成績單;更有甚者閉門造數、人為注水,虛報各項數據,忙于炮制各種光鮮亮麗的“紙面政績”。
近年來,中央反復強調要“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杜絕“口號式、表態式、包裝式”落實,正是對這類“重聲勢、輕實干”“重顯績、輕實績”歪風的精準糾偏。政績的底色在實干,經不起粉飾,更容不得作秀。
實事求是,是干事創業的基石。當正常的工作總結與成效發布,異化為脫離實際的“包裝式落實”和夸大宣傳,不僅扭曲事實,更會誤導決策。若依據注水的“成效”數據制定政策,方向難免跑偏,更可能貽誤發展機遇。長此以往,還容易形成“干得好不如說得好”“材料出政績”的錯誤導向,一些干部則可能不再聚焦解決問題,轉而沉迷于“不干事、只包裝”、醉心“造亮點”。久而久之,不僅求真務實的風氣被侵蝕,民生福祉也難免受損,公信力更難以維系。
“包裝式”落實,為何在基層屢禁不絕?客觀上看,一些地方考核指標過頻過細、過度強調“凡事必留痕”,變相倒逼基層“先造聲勢、再補實績”。但究其根源,在于少數干部政績觀錯位。一些干部認為,實干周期長、見效慢、變數多,而“包裝”卻能提前“兌現”政績。一篇篇造勢的報告、一組組美化數據,在紙面上完成了“任務閉環”,不僅能在考核周期內營造“政績斐然”的印象,還能緩解因進度滯后可能帶來的問責壓力。
欲糾治此類亂象,根本在于回歸實事求是,關鍵在于扭轉考核“指揮棒”。要嚴格落實中央關于規范督查考核的要求:對周期長的工作實行科學的“過程性評估”;建立工作成效宣傳內容回溯核驗機制;對弄虛作假行為依規追責,并把群眾滿意度作為硬約束。真正讓實干者受重用、有舞臺,讓投機者沒市場、受懲戒。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落實工作,貴在一個“實”字。問題一個一個解決,事情一件一件辦成,成績自然水到渠成。唯有少一些“包裝”喧嘩,多一些實干擔當,發展的根基才能堅如磐石,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編輯:褚孝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