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航天迎來階段性里程碑。吉利星座第六個軌道面24日下午以一箭12星方式成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2022年至2025年,通過連續6次成功發射,吉利在軌衛星達到64顆,吉利星座完成一期組網部署,成為中國首個完成組網并具備規模化應用能力的低軌衛星星座,實現除南北極外,全球任一地表實時通信覆蓋。這是中國商業航天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全球衛星物聯網發展的重要節點。
全球實時通信覆蓋 構建天地一體新基建
吉利星座是由時空道宇自主設計研發、建設和運營的全球低軌衛星物聯網星座。
星座一期組網完成后,憑借現有在軌衛星,吉利星座在南北緯60°區域內可實現1至2重衛星通信實時覆蓋,系統具備每天3.4億次通信能力,星座系統可支持全球2000萬用戶。
在衛星通信性能上,吉利星座可提供穩定可靠的傳輸,單條通信能力達到1900Byte,支持文字消息、語音消息與圖片等業務傳輸類型,同時具備50dB超強抗干擾能力,信號抗截獲能力強,并在通信可用性及可靠性上遠超國際同類系統。
低軌衛星物聯網憑借低時延、廣覆蓋、靈活組網的特性,成為彌補地面網絡短板的重要手段。全球低軌衛星物聯網星座包括銥星二代、Globalstar、Orbcomm、Astrocast等。
在全球商業衛星物聯網星座中,吉利星座在軌數量位列第二,僅次于銥星二代的66星。
吉利星座與SpaceX的“星鏈Starlink”有何不同?時空道宇CEO王洋表示,在定位、技術路徑和生態協同方面,吉利星座與星鏈有著本質差異。
SpaceX在商業航天領域的突破具有開創性意義,通過重型火箭和Starlink星座,建立了高吞吐量的全球寬帶網絡,主要面向家庭用戶和遠程企業市場,聚焦固定場所的“高速上網”。
吉利星座則專注于低功耗、輕量級的通信能力,目標是“讓每一個移動終端連得上”,包括車載、機載、船載、可穿戴設備等,強調短消息、位置、圖片、狀態數據回傳等物聯網通信場景,是構建天地融合的物聯網通信新基建。核心目的是解決全球范圍內“地面網絡無法覆蓋”或“覆蓋不穩定”的連接痛點。
“天上的星座”走入“地上的應用”
吉利星座建成后,可以面向全球用戶提供商業衛星物聯通信服務,為國家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體系提供技術支撐和補充。
64顆衛星組網能帶來什么?答案是低軌通信的實用化拐點。
據介紹,單顆或少量衛星的通信更多是演示性質,實際應用價值有限。隨著星座一期組網完成,低軌衛星通信有了“可預期、可持續”的商業服務能力,具體應用如下:
智能汽車:通過衛星通信技術,智能網聯汽車在無人區也能實現遠程數據傳輸和自動駕駛輔助,推動構建真正的“無死角安全保障”。
低空經濟:人機物流、低空巡檢等場景,賦能穩定、連續的通信保障。
遠洋漁業:構成漁船實時上傳作業數據,既能提升監管效率,也能保護漁民安全。
應急管理:在地面網絡癱瘓的情況下,衛星通信成為生命線。
能源與基礎設施:油氣管道、遠程電網、邊遠水利設施,都可以通過衛星實現智能化運維。
對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團來說,目前,吉利控股旗下吉利銀河星耀8、吉利銀河E8、領克900、極氪001FR、極氪009光輝版等車型均搭載衛星通信技術,保障安全出行“永不失聯”。
此外,曹操出行是吉利控股旗下Robotaxi的商業化載體,在Robotaxi車隊運營中,也將通過吉利星座提供實時衛星物聯通信服務,確保車輛始終與控制中心保持連接,為遠程監控、指揮調度和緊急干預提供堅實保障。
隨著商用規模的不斷擴大,吉利星座將在產業數字化轉型、全球應急通信體系建設、跨境智慧物流、綠色能源管理等領域釋放巨大價值。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衛星物聯網將成為突破“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技術。
專家介紹,隨著低軌衛星通信技術日益成熟,衛星物聯網正逐步成為支撐新型工業化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信息基礎設施。
布局海外重點市場 新基建加速出海
隨著星座一期組網進程順利實現,時空道宇正在快速推進全球衛星物聯通信業務拓展,重點布局中東、東南亞及中亞、非洲、拉美等地。目前已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信運營商達成合作,逐步成為“新基建出海”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中東,時空道宇去年與阿曼Azyan Telecom達成戰略合作,推進吉利星座在中東及非洲的衛星通信服務落地。吉利星座將率先賦能當地海洋漁業,預計今年年底為當地數萬條漁船提供衛星物聯通信服務。
在東南亞,時空道宇今年與馬來西亞ALTEL共同成立合資公司ADISB,推動吉利星座在馬來西亞的本地化市場應用,未來將在數字城市、智慧農業、能源等領域推動衛星通信服務落地。
“作為商業航天企業,出海是政策鼓勵與市場需求共同驅動的。一方面,中國正在加快商業航天‘走出去’步伐,國家鼓勵高技術產業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全球共建;另一方面,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尤其是在東南亞及中亞、中東、非洲等發展中地區,基礎通信網絡尚不完善,但對穩定、高效、普惠的連接需求卻十分迫切,低軌衛星通信正好為其提供了跨越式提升的可能。”王洋說。
我國商業航天行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國內商業航天企業在衛星制造、發射服務、數據傳輸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較強競爭力,在成本控制、快速部署能力、整體解決方案輸出等方面具備顯著優勢,尤其適合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 “走出去”是大勢所趨。
工業化造星賦能 商業航天如何低成本大規模部署
全球衛星星座正進入大規模組網和商業化應用的關鍵階段。以“星鏈Starlink”為代表,國際上多個大型低軌通信星座計劃正在加快部署,加速推進我國亦在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星座網絡體系。
要實現星座的快速組網,必須突破傳統衛星“昂貴、定制、生產慢”的瓶頸。將工業化、智能化的量產理念引入衛星制造領域,促進衛星的標準化、模塊化和低成本化,這是實現大規模星座部署的核心前提。
據了解,在商業衛星制造領域,吉利星座的全部衛星均由位于浙江臺州灣新區的吉利衛星超級工廠量產制造。該工廠是全球首個深度融合航天制造與汽車制造能力的衛星量產工廠,通過引入汽車行業的自動化、柔性化制造模式,實現總裝、集成、測試(AIT)流程的全面智能化。單顆衛星生產周期縮短至28天以內,年產能力可達500顆,大幅提升低軌衛星的制造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工廠建成4年來,已完成近80顆衛星的量產制造。
業內人士表示,吉利星座的持續推進,將為我國低軌衛星物聯通信產業提供工程化、系統化的建設樣本,助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新型航天創新體系。也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推動我國衛星物聯、天地一體融合通信等前沿領域的實踐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