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料瓶、方便面叉竟然能化身時裝!10月11日,2026春夏上海時裝周迎來一場顛覆想象的跨界對話。康師傅“食·裳——塑說新生 萬象循回”ESG主題時裝秀重磅啟幕,并成為本屆上海時裝周首個實現活動碳中和的“衣食跨界”合作案例。此次大秀,康師傅旗下四大國民單品——紅燒牛肉面、鮮Q面、冰紅茶、茉莉茶聯袂亮相,更攜手國內頂尖時尚設計名校東華大學的周洪雷教授,攜東華大學培養的國際視野創新設計人才團隊,與知名服裝戶外品牌RICO LEE創始人李偉剛,將食品廢棄包裝淬煉為T臺上的循環美學,共同繪就了一幅“從食到裳”的可持續畫卷。

新華社上海分社分黨組書記、社長王永前,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總部黨委書記姜微,上海時裝周組委會主任、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季勝君,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駐華代表劉萌,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理事長張金澤,中國經濟信息社副總裁、上海總部總經理季蕾,康師傅控股CEO陳應讓,康師傅控股財務長劉國維,康師傅方便面事業總裁劉國偉,康師傅飲品事業總裁邱世煌等嘉賓出席啟幕,共同見證康師傅以循環美學繪就可持續新圖景的這一高光時刻。
康師傅控股CEO陳應讓在啟幕致辭中表示:“作為民族品牌,康師傅秉承‘家園常青,健康是福’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今天這場‘塑說新生 萬象循回’的時裝秀,正是我們踐行ESG理念、履行社會責任的具體行動。我們將繼續致力于包裝材料的輕量化、再利用和循環利用,為創造綠色、低碳、循環的美好生活貢獻可持續力量,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上海分社分黨組書記、社長王永前在發言中評價:“康師傅此次以環保材料打造時裝秀,是對‘拓界再定義’的有力詮釋,打通了生產端、消費端與回收端的價值閉環。再生資源從來不是‘廢棄物’,而是亟待激活的‘城市礦產’。康師傅將廢舊包裝轉化為時尚單品的探索,為資源的高價值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我們期待更多企業加入‘跨界創新聯盟’,讓循環經濟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UN Global Compact)駐華代表劉萌表示:“今天,康師傅再一次打破行業邊界,將可持續理念落點于‘衣’的表達場域,用時尚設計語言演繹循環經濟的生命力。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期待看到更多中國企業打破行業邊界,在循環經濟、減塑行動等領域探索出更多創新方案,將‘中國實踐’轉化為‘全球經驗’。”

康師傅方便面事業總裁劉國偉談到,本次跨界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將我們經典產品紅燒牛肉面、鮮Q面化為時尚符號,讓環保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時尚。康師傅飲品事業總裁邱世煌則表示,康師傅望通過時裝周這一“潮酷”舞臺,與年輕人深度對話,讓我們的冰紅茶、茉莉茶都能成為他們身邊懂態度、值得追隨的潮流生活伙伴。
這次大秀通過一場“循環敘事”,打破了食與裳的邊界,更以實踐向業界證明:一條融合商業價值、環境責任與消費端感知的可持續跨界價值閉環已然形成,一條可行路徑清晰可見。


“食品包裝”變身“潮流時裝”,打造“衣食跨界”碳中和大秀
活動啟幕,十位與會嘉賓登臺,共同為本次大秀按下啟幕鍵,點亮這一條循環新生之路。音樂制作人鄧博倫特別為本次大秀創作了主題曲《康師傅味來靈感包》,將康師傅產品使用中的聲音采集為獨特音源,讓可持續理念在聽覺維度同樣生動可感。該主題曲及相關內容已在“上海時裝周”官方公眾號發布推送,引發廣泛關注。

本次大秀是康師傅首次跨界時裝領域。但其震撼之處卻不僅限于時尚表達,更在于其對“循環重生”理念的生動演繹——所有登臺時裝,均由康師傅旗下產品生產與消費環節產生的包裝回收再造而成。飲料瓶(rPET)被再生為輕盈透氣的功能性面料,PP材料的方便面叉化身潮流配飾,每一寸面料都是“變廢為寶”的鮮活證明,構成了一場“從食到裳”的循環敘事。
這一循環美學的實現,得益于多元設計力量的共同詮釋。在兩位設計師的聯袂創作之下,圍繞紅燒牛肉面、鮮Q面、冰紅茶、茉莉茶四大核心產品設計的“質造之魂”“解構之思”“能量補給站”“清新呼吸”四個系列、近六十套專屬時裝依次亮相。
秀場細節處處體現著康師傅的品牌基因與循環匠心。“質造之魂”系列致敬康師傅1992年開創的紅燒牛肉面,以“since 1992”標識傳承經典;“解構之思”系列配飾則引入3D打印技術,將康師傅經典IP康寶寶巧妙融入設計,在以數字化制造減少浪費的同時,實現科技與美學的融合。


“能量補給站”系列從冰紅茶“痛快能量”的品牌精神中汲取靈感,將標志性的檸檬黃與戶外機能美學相結合,運用立體剪裁與高性能再生面料,視覺化傳遞出補能解渴的暢快感。“清新呼吸”系列則呼應茉莉茶的清香淡雅,以月白、淺碧等柔和色調與輕盈層疊設計,細節上采用茉莉花的元素、茉莉衍生出的印花等柔美元素,呼應茉莉的優雅營造如清風拂面般的輕戶外穿著體驗。



康師傅冰紅茶作為本季上海時裝周官方飲品類合作伙伴,以“痛快能量”與“潮酷基因”打造時裝周定制罐,同步亮相秀場,其獨特視覺設計迅速成為現場焦點,成為最受歡迎的打卡符號之一。

來自國內頂尖時尚設計名校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的周洪雷教授,攜東華大學培養的國際視野創新設計人才團隊,將其豐富設計經驗,融入于再生材料的創新應用。他強調“可持續設計不僅是材料的選擇,更是設計理念的貫穿”。
中國原創機能設計師代表李偉剛Rico Lee作為國內最早將戶外基因帶入時裝周的設計師之一,他表示:“最潮流的戶外穿搭,可以是用你昨天喝過的飲料瓶做的;最高科技的防護,可以與最徹底的環保并行不悖。”此次合作不僅是與其共創了服裝系列,更共創了一種關于未來可持續戶外生活的積極想象和可行路徑。


更為重要的是,本次大秀本身即是一次貫穿始終的碳中和實踐。在低碳服務平臺碳衡科技及第三方認證機構CTI華測認證的專業助力下,整場活動成功獲得碳中和認證,成為本屆上海時裝周首個實現活動碳中和的“衣食跨界”合作案例。

從“食”到“裳” 康師傅以eESG理念搭建循環經濟新生態
本次大秀,將環保的公共語言轉換為令人震撼的時尚表達,向行業與公眾提供了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商業樣本,證明了“循環重生”不僅具備環保價值,更擁有經濟上的可行性與大眾化的潛力。
康師傅提供廢棄包裝,經由破碎清洗為潔凈的再生顆粒,制成纖維,再轉化為紗線,最終織成環保布料,在設計師手中獲得新生,形成了一條完整高效的“回收-重生-應用”的閉環。整個過程串聯起了威立雅·華菲、新生、丹毛、博恒、偉星等產業鏈下游的環保實踐者,并最終落地為一件件消費者可感的時尚成衣。
這些閉環上的參與者,正是其可行性的最有力見證。面料企業新生印染有限公司負責人錢利君表示,“此次跨界是展示再生面料價值的絕佳舞臺”;設計師Rico Lee也特意強調,“隨著規模化,現在的再生面料在手感、外觀上和原生面料沒什么差別,消費者不用為了環保犧牲體驗”。這份無需犧牲的優質體驗本身,就是最有溫度的溝通——可持續不再是品牌空泛的口號,它是一件穿在自己身上的衣服,一種觸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這些來自產業鏈的真實聲音,印證了康師傅“eESG”理念的核心要義。所謂“eESG”,是在傳統ESG框架上提出的創新理念,其中的“e”代表經濟性。在康師傅看來,當ESG能夠創造經濟效益時,企業、員工、合作伙伴才會更主動地貫徹落實ESG,企業也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在這一理念指引下,康師傅的ESG實踐清晰地呈現出一條從“食”出發,逐步覆蓋“衣住行”的路徑圖。2022年,攜手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發起“緩解海洋塑料污染,助力低碳經濟轉型”活動,從“減塑”切入探索循環模式;2023年,“rPET造萬物”將回收飲料瓶重塑為拉桿箱、野餐墊等產品,為“行”注入綠色溫度;2024年,“萬物皆有yuan”項目溯源而上,深耕綠色農業,筑牢“食”的生態本源。此次跨界“衣”的領域,是其構建“衣食住行”可持續生活圈的關鍵一步,標志著循環經濟版圖的進一步完善。


而康師傅所具備的規模化消費網絡,為這一生活圈的構建提供了穩定的資源基礎。旗下方便面、飲料等產品每年產生的可回收包裝,成為循環經濟的起點,吸引產業鏈各環節的合作伙伴,共同構建從回收到再生的協同閉環。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套循環經濟的邏輯已經獲得國際層面的認可——本次大秀將納入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GDI for SDG”試點行動的年度項目。作為該領域唯一獲得“Forward Faster Early Mover”稱號的中國食品企業,康師傅正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樣本”推向世界。
大幕雖落,新生伊始。康師傅的這場時裝秀,如同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其激起的漣漪正從T臺擴散至產業、社會乃至國際舞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向公眾傳遞出一個清晰信號:可持續并非遙不可及的理念,而是觸手可及的生活方式;循環經濟并非空洞的概念,而是能夠融合品牌價值、商業增長與地球健康的可行路徑。從一盒方便面、一瓶飲料,到一件風靡T臺的潮流時裝,康師傅正以“家園常青,健康是福”為愿景,在踐行ESG的宏大畫卷上,繪就一幅兼具商業智慧與人文關懷的時尚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