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南沙大橋上的車流和獅子洋水道的船舶來來往往 劉大偉 攝
半月談記者 徐 寧
制定“十五五”規劃建議,系統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是實現黨的二十大描繪的宏偉藍圖、分階段有步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是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要綱領性文獻,是乘勢而上、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
接續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計劃),
保持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連續性
制定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五年規劃并非中國獨有,也不是中國首創,然而堅持接續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計劃)的唯有中國。從“一五”到“十四五”,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那么,從2026年至2030年,這五年對于中國式現代化意味著什么?
把握一個時期的定位,要將其置于歷史的長周期里觀察。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通過實施“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3個五年規劃來完成。
即將開啟的“十五五”,上接“十四五”、下連“十六五”,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未來十年,頭五年發展好了,才能爭取更大主動。
從這個基本定位出發謀劃部署“十五五”時期發展,《建議》提出了總體思路、重大原則、主要目標、戰略任務,既同“十四五”規劃提出的理念和思路保持連續性,又準確把握未來五年我國發展大勢,符合實際,具有前瞻性。
遵循“六個堅持”原則,
聚焦七個重要目標
翻開《建議》,通篇15部分開列61條,分為三大板塊,全面部署“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各方面工作。
《建議》第一板塊包括第一、第二兩個部分,為總論,明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遵循的原則和主要目標等內容。《建議》提出“六個堅持”重要原則,為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提供了行動指引。

建設中的流經廣西欽州市區的平陸運河航道 張愛林 攝
堅持黨的領導。只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榮興盛。《建議》強調,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把黨的領導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全過程,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人民至上。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建議》要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維護人民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注重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滿足民生需求中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建議》指出,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強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動能,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做優增量、盤活存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根本在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議》明確,聚焦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深層次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社會活力。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通過構建起更加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市場環境,為各類經營主體創造更有利的發展條件,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與活力。《建議》提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設法治經濟、信用經濟,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好”的經濟秩序。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統籌發展和安全,才能筑牢應對風雨的強大底氣。《建議》強調,在發展中固安全,在安全中謀發展,強化底線思維,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增強經濟和社會韌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六個堅持”的重要原則,明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價值取向、實踐主題、根本動力、重要保障等,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戰略性、指導性。

復興號列車穿行在拉林鐵路林芝段 晉美多吉 攝
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建議》還提出“五個以”“兩個推動”“一個確保”的要求。
“五個以”——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全面從嚴治黨為根本保障。
“兩個推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一個確保”——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
科學設定發展目標,對制定和實施好五年規劃至關重要。《建議》把握“十五五”時期基本定位和階段性要求,明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七個主要目標——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
這七個主要目標與“十五五”規劃的定位和使命緊密銜接,為分階段有步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明確具體方向。
分領域部署“十五五”時期的
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
如何落實七個主要目標?《建議》分領域部署“十五五”時期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建議》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分論第一部分,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傳統產業是中國產業體系的基本盤。《建議》提出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等。圍繞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建議》提出著力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完善產業生態等。在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方面,明確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建議》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方面,《建議》提出,統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統籌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建設。在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方面,《建議》提出,建立健全一體推進的協調機制,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教育中心、科學中心、人才中心。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具備一定稟賦條件。為充分考慮現實可行性,《建議》專門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旨在引導各地各部門科學理性、實事求是地開展工作,防止一哄而上。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草原生態向好 馬金瑞 攝
強大國內市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建議》強調,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消費對經濟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建議》提出“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大直達消費者的普惠政策力度”等舉措。同時,為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提高投資效益,《建議》就提高民生類政府投資比重、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人的全面發展投資等作出部署。相關政策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將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
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建議》提出,“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這體現出《建議》注重運用改革辦法破解發展難題,為發展增動力、激活力。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將進一步釋放發展活力。在《建議》中,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支持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等一系列部署,有助于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建議》就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專章部署,鮮明體現了堅持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策取向。《建議》提出,積極擴大自主開放;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這說明我國既把發展放在自己力量基點上,又統籌用好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
農業農村現代化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和成色。《建議》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建議》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強調“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區域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建議》著眼于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強調要“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為進一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議》部署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提出科學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現代化、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等舉措。
文化繁榮興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建議》明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建議》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養全民族昂揚奮發的精神氣質”。這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議》強調,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為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建議》部署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強的政策舉措。比如,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建議》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在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建議》提出健全與常住人口相匹配的公共資源配置機制等。
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瞄準“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這一目標,《建議》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
為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建議》在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和生態系統優化方面部署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舉措,如實施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行動、深入推進新污染物治理、完善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等。
建設平安中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建議》提出,“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
平安中國建設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從“健全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強化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預防和治理”,到“關心關愛困難、弱勢群體”“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這些舉措旨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支撐。《建議》提出“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高質量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彰顯推進強軍事業的堅定決心。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建議》提出,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持續用黨的創新理論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堅持正確用人導向;統籌推進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堅決打好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總體戰……
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真抓實干中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時代緊迫感和歷史使命感,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共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