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徐希才
“對根據地來說,日軍帶來了一次次劫難,但群眾始終支持中國共產黨的隊伍抗日?!苯冢朐抡動浾咧卦L鄂豫皖抗日根據地和湘鄂抗日根據地,在這片承載抗戰歷史的紅色熱土上,感悟紅色資源的保護與激活,見證紅色基因的傳承與發展。
重溫:軍民團結魚水情深
“竹溝是我們黨在中原地區發展的重要陣地和戰略支撐點。”走進河南確山竹溝紀念館,講解員告訴半月談記者,1926年,竹溝地區就建立了黨的組織;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共中原局在竹溝領導中原乃至華中地區抗日斗爭。在這里,我們黨通過舉辦黨訓班、青訓班等,培養黨政軍干部4000多人;先后向敵后出兵19批共4800多人,組成東進南下的中堅力量。
與鄂豫皖抗日根據地和湘鄂抗日根據地建立與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的新四軍第5師,也是從竹溝出發。1939年,李先念、陳少敏率部挺進豫皖邊,成立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當年11月,鄂豫邊區委成立,李先念任司令員,陳少敏任書記,部隊改組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皖南事變后,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5師。
在湖北大悟縣、安徽宿松縣等地,半月談記者追尋第5師的抗戰足跡,發現他們長期“遠離延安,遠離新四軍軍部,如同一個處在華中的孤島”。在這樣的夾縫中,第5師開創了鄂豫皖湘贛邊抗日民主根據地,先后抗擊日軍15萬、偽軍8萬,戰斗1262次。
“新四軍第5師發展壯大的重要法寶是軍民同心,魚水情深?!贝笪蚩h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付波說。
大悟縣白果樹灣村,曾是新四軍第5師司令部駐地,新四軍第5師紀念館也坐落于此。紀念館講解員周蓓告訴半月談記者,在第5師進駐期間,當地老百姓踴躍參軍參戰、傳送情報、捐獻糧草,支援部隊抗日。
紀念館內展陳的一張獻草證見證了當年軍民魚水情的歷史:“悟峰鄉一保八村徐恒照先生,收到你獻給部隊的稻草30斤,我們十分感謝。今后我全體指戰員當用積極抗戰,保衛根據地,努力學習,加強生產來報答你們,并在你們農事生產時給你們以最大幫助!”前方打仗,后方支援群眾干農活、修路、修塘等,成為第5師戰士們抗戰生活的常態。
“朱灣村的老百姓借給部隊梅家上屋和梅家下屋兩處院子,共72間房屋,供第5師和第7師會師臨時駐軍使用,并且為部隊提供補給保障?!痹谒匏煽h陳漢鄉朱灣村,陳漢鄉綜合文化站原站長洪述奇表示,1941年4月24日,長期孤懸敵后的第5師一部與新四軍第7師挺進團在群眾基礎較好的陳漢溝會師,“首次打通了新四軍第5師與第7師的聯系,實現了兩支主力部隊遙相呼應”。
沿著山路走進湖南省華容縣東山鎮白果樹村附近的竹林深處,半月談記者見到了新四軍江南挺進支隊戰地醫院舊址。1943年,第5師派部隊挺進長江以南地區,成立江南挺進支隊,屯兵桃花山,建成石公華抗日根據地。
白果樹村一帶為桃花山的腹地,周圍群峰聳立,古木參天,便于迂回作戰,更適宜救治傷病員。江南挺進支隊遂決定在白果樹村周邊租用民房,建立戰地醫院,當時僅有醫生1人,護士2人?!皯鸬蒯t院建好后,不僅救治戰士,也救治當地老百姓。”華容縣黨史專家易文介紹,老百姓自發幫助部隊輸送物資、傳遞情報、照料傷員,與戰士們并肩作戰,結下了深厚的魚水情誼。

新四軍江南挺進支隊戰地醫院舊址 余春生 攝
傳承:紅色文化代代相傳
“1943年2月,鄂豫邊區黨政軍負責人齊聚在蔣家樓子參加大會。由于突降大雪,進出山路封堵,與會者住宿時只能用柴草打地鋪,擠在一起相互取暖。老百姓看在眼里,紛紛將自己臥房騰出來,拿出棉衣棉被讓同志們御寒保暖。”在大悟縣,被親切喚作“薪火爺爺”的老黨員陳義萬向半月談記者講起蔣家樓子會議時的軍民情誼。
陳義萬20余載堅持宣講紅色故事、撰寫紅色書籍、關愛青少年成長。他說:“我們開展紅色文化宣講,就是要讓青少年知道中國共產黨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江山來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老黨員陳義萬進行紅色宣講
陳義萬的堅守是根據地干部群眾傳承紅色文化的縮影??谷崭鶕靥N藏著極其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不僅包括革命遺址、文物史料等物質文化遺產,更包含著寶貴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如何科學有效地保護這些珍貴的紅色資源,傳承其精神內涵,開發利用其教育價值,成為抗日根據地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持續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半月談記者實地走訪和多方訪談了解到,各地不僅系統性地梳理了轄區內現存的抗戰遺址遺跡,還建立了定期普查的長效機制,通過專業化的檔案管理和數字化技術手段,對紅色遺址遺跡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權威記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縣區專門成立了黨史研究課題組,組織專家學者對涉及抗戰歷史的每一個時間節點、每一處戰斗細節、每一位英雄人物都進行反復核對和多方印證,最終編纂成具有權威性的地方黨史讀本,有效弘揚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和革命傳統。
“大悟已經連續舉辦兩屆‘大別山上紅旗飄’主題傳播活動,邀請鄂豫皖3省12縣(市、區)共同參加,開展紅色故事宣講大賽、文藝演出、書畫攝影展、研討交流等系列活動,促進了地區間紅色文化的交流與合作?!贝笪蚩h委常委、宣傳部長葉華敏介紹,大悟縣以紅色故事為藍本創作多種形式的紅色文藝節目,讓群眾在家門口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
紅色研學,也是助力紅色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館長魯金亮表示,紀念館近5年來年接待游客均在50萬人次以上,不僅起到了革命傳統教育效果,還發揮了聯系新四軍后代和各地新四軍研究會的橋梁作用。
發展:革命老區迸發新活力
半月談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進入新時代,根據地人民將團結抗日的紅色基因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充分激活根據地的區位和生態優勢,走出了一條多元融合發展之路。
“村里整合集體土地資源,規?;N植皺皮柑,并在樹下套種大豆,村集體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以后肯定會越來越好?!比A容縣東山鎮仙鵝寺村黨支部書記陳擁君說。
優越的生態環境帶動了抗日根據地“土特產”出圈。宿松綠芽、龍蝦,確山松針魚、核桃,大悟綠茶、脆梨……眾多特色產品成了游客眼里的“香餑餑”,催生不少旅游熱門線路、特色美食活動。
走進宿松縣洲頭鄉金壩村,一家名為“涇洲渡”的民宿正在進行營業前的準備工作。據了解,該民宿項目在做好康養文旅的同時,圍繞當地主導產業葡萄拉長產業鏈,制作葡萄飲品、葡萄酒、葡萄風干烘焙、葡萄果醬等多種特色IP產品,預計帶動當地葡萄產業提質增效年總產值超1.2億元。
特色化的農文旅融合,帶動群眾在家門口增收,共享鄉村振興的發展成果。“以前煤油燈都舍不得用,現在路燈都亮得很;以前連吃的都沒有多少,現在家家有小車?!卑坠麡錇炒謇宵h員陳國勝說,“現在有錢買車,卻沒駕照”成了一種幸福的遺憾。
隨著交通網絡的不斷完善,抗日根據地靠近區域中心城市、交通要道的區位優勢也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在華容縣煤炭鐵水聯運儲配基地碼頭,一條北煤南運、南貨北銷的黃金紐帶正在形成。公司負責人告訴半月談記者,該項目利用浩吉鐵路及長江水道形成北煤南運的鐵水聯運體系,主要為湖南省供給煤炭,輻射整個華南。
湖北鉅鼎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從事鐵路專業施工設備研發、制造、銷售、租賃、施工等,公司負責人表示:“我們第一天到時,廠區還沒有通水電,把情況反饋給相關部門后,第二天問題就解決了。大悟的務實高效讓人印象深刻。”
從鄂豫皖根據地到湘鄂根據地,一路走來,半月談記者看到,當前許多革命老區呈現出園區集合成勢、企業集中成群、產業集聚成鏈的發展勢頭,讓這片為抗日戰爭作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編輯:徐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