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葉婧
1944年除夕夜,一伙日偽軍突襲了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的朱村。為掩護被困群眾撤離,八路軍濱海軍區四團八連與敵人展開激戰。24名戰士壯烈犧牲。為紀念他們,每逢大年初一,朱村百姓都要在烈士墓前放一碗熱氣騰騰的水餃,以祭奠英烈。
八百里沂蒙,巍巍七十二崮。這里的每一座山頭,都是巍峨雄壯的“英雄紀念碑”。抗日戰爭期間,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軍民付出了巨大犧牲,為抗戰勝利作出重要貢獻。近年來,臨沂為抗戰老兵提供集中照護服務,出臺全國首部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地方法規,讓“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在這片紅色熱土上代代傳承。
英模猶在
臨沂市沂南縣有一家“山東省抗戰老兵照護中心”。每天14時,這里都會準時響起音樂,在護工帶領下,老人們活動筋骨,放松心情,97歲的朱有芹就是其中之一。“當兵打仗不能怕死!不然怎么打勝仗?”說起曾經的崢嶸歲月,朱有芹忍不住揮舞他殘留著彈片的右手,字字如鐵、聲聲激昂。
1944年3月,年僅16歲的朱有芹毅然加入八路軍,后編入魯中軍區老四團,踏上保家衛國的征途。1945年3月的一天深夜,魯中軍區的戰士們打響了解放蒙陰城的激戰。墩臺火光沖天,機槍噴吐火舌,槍炮聲不絕于耳。朱有芹多處負傷,卻一直咬牙堅持,直到戰斗勝利。“輕傷不下火線,才能打下一場場硬仗。”朱有芹說。
在臨沂市沂水縣養老事業發展服務中心,半月談記者見到了99歲的抗戰老兵景寶梅。屋內,床鋪收拾得干凈整潔,夏被疊得方方正正。景寶梅常坐在陽臺上,任由陽光灑在她帶著疤痕的顴骨上。
“以前這里是長長的一道疤,現在皺紋多了,看不太出來了。”18歲參軍抗日的景寶梅說,抗戰時她擔任部隊衛生兵,在戰場救治傷員時,一枚炮彈在不遠處爆炸,彈片劃傷了臉頰,留下了這道伴隨一生的傷痕。
一道道傷疤,既是崢嶸歲月的見證,也是陪伴沂蒙抗戰老兵們的勛章。
在硝煙彌漫的歲月里,有一批沂蒙女性懷著對人民軍隊的無限熱愛,傾盡全力支援革命,在共和國的功勛冊上留下了光輝的名字——沂蒙紅嫂。
“爐中火,放紅光,我為親人熬雞湯……”這句改編自小說《紅嫂》的現代芭蕾舞劇《沂蒙頌》的主題曲歌詞,講述的是沂蒙紅嫂祖秀蓮與八路軍戰士郭伍士在80多年前結下的一段“軍民魚水情”。
1941年秋,在沂蒙山區擋陽柱山的一場戰斗中,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偵察員郭伍士在執行任務時被日軍發現,子彈從他嘴部射入,從脖后鉆出,敵人又用刺刀在他身上連捅數下。九死一生的郭伍士蘇醒后,爬到了一公里外的祖秀蓮家門前。祖秀蓮急忙把他扶進屋里搶救,殺了家里唯一一只下蛋的母雞來熬制雞湯,給他補養身體。為了不被日軍發現,祖秀蓮又把他轉移到村西的一處山洞中。經過29天的精心照料,郭伍士才從死亡線上生還回來。
1947年,郭伍士復員后沒有回山西老家,而是來到沂蒙山區安家落戶,踏遍了八百里沂蒙,邊賣酒邊尋找祖秀蓮。歷經8年,郭伍士終于在沂水縣桃棵子村找到祖秀蓮,并認其為母,為她養老送終。
這段母子深情的故事在沂蒙山區廣為流傳,其中有首兒歌唱道:“郭伍士,受重傷,幸虧遇到祖大娘,大娘為他掃蛆蟲,大娘為他煎藥湯,大娘把他傷養好,他把大娘當親娘。”
2017年5月,臨沂支前紅嫂文化博物館開館,郭伍士尋找祖秀蓮期間使用的黑色酒簍被永久收藏。
史海鉤沉
近年來,臨沂市深入推進沂蒙黨史研究和成果應用。一批新發現的史實資料和文物被陸續收藏進沂蒙革命紀念館中。

沂蒙革命紀念館外的雕塑 王彥冰 攝
“這份新增的史料,第一次明確提出創建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沂蒙革命紀念館講解員趙小慧手指著一份電報拓印件說,這份題為《關于山東戰略計劃問題致毛澤東等電》的電報,署名郭洪濤,于1938年5月30日發送,其中明確提出“創造以蒙山、抱犢崮為骨干……之根據地”,并闡述了“為什么選擇沂蒙山區根據地”。“沂蒙”這個名稱就此固定下來,成為臨沂、山東乃至全國范圍內重要的政治、軍事、精神符號。
沂蒙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清寶表示,充實后的展陳,呈現了更多深入挖掘的歷史文獻、革命文物,以抗日戰爭時期為重點,進一步理清了沂蒙精神的發展脈絡,并結合聲光電等多媒體手段,讓沂蒙紅嫂、戰斗堡壘村、戰爭英雄等紅色故事更為鮮活。
為進一步研究和保護紅色資源,臨沂市成立了沂蒙精神研究中心、沂蒙干部學院,每年開展社科專題研究,深挖沂蒙精神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
地處沂蒙山區腹地的沂水縣,是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八路軍山東縱隊的誕生地,也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發祥地。在抗戰時期,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是全省抗戰的政治和軍事指揮中心。
來到位于沂水縣夏蔚鎮王莊村的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八路軍山東縱隊成立舊址,一條全長800米的同心街被修繕一新,粉皮坊、煎餅坊、豆腐坊等一批體現夏蔚紅色歷史特色的展示體驗場館正在改造提升中。
“街上最重要的一處是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舊址東門,此前這里曾因故封閉。在同心街打造過程中,我們結合陳毅、粟裕、郭洪濤、張經武、黎玉、羅榮桓、徐向前等老一輩革命家先后在山東分局工作、生活、戰斗等歷史,做了大量研究,最終修復了舊址東門,還原了當年分局工作生活場景,增強了研學氛圍。”夏蔚鎮鎮長徐斌說。
此外,沂水縣委黨史研究中心還參與編纂了《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在沂蒙》。沂水縣委黨史研究中心副主任蘇同艷介紹,該書于2022年2月出版,分為分局成立、轉戰沂蒙、重要人物、紅色記憶、水乳交融、歷史貢獻6章,共39萬字,從中共中央山東分局這一視角,記述了山東分局領導廣大人民艱苦抗戰的光輝歷程,歌頌了山東人民不畏強敵、頑強斗爭、勇于勝利的革命精神。
精神永傳
在臨沂市沂南縣孫祖鎮東高莊村,觀眾走過《跟著共產黨走》歌曲誕生地廣場,來到“我在東高莊·一個山村的中國敘事”沉浸式劇場,觀看沉浸式村莊展演。一對扮演當代大學生的青年男女,來此尋找85年前來自抗大一分校的歲月拼圖。他們的精彩表演,把觀眾帶回曾經的烽火年代。
抗大一分校全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1938年12月創辦于陜北,1939年11月東遷沂蒙,于1940年1月抵達沂蒙山區的東高莊村,開始了在山東敵后辦學的艱難歷程。
為了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沂蒙精神,沂南文化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與上海戲劇學院合作打造了“我在東高莊·一個山村的中國敘事”項目。在此過程中,項目組發現看展板、聽講解已無法滿足觀眾需求,便利用聲光電技術營造歷史氛圍感,讓大家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在沉浸式體驗、近距離觸摸中接受紅色教育,感受扣人心弦的歷史瞬間。
“我們結合不同的場景,編排了時長20至30分鐘的‘小戲小劇’,演繹抗戰故事。”徐清寶說,抗戰時期,“小戲小劇”就是黨的文藝路線實踐方式之一,用于教育鼓舞群眾。如今,新時期的“小戲小劇”創演工程正在沂蒙山區鋪展開來。目前,臨沂各級已編排《跟著共產黨走》等紅色劇目440部,叫響了“群眾演給群眾看、群眾文化群眾辦”的全國品牌。

臨沂市沂蒙紅孩子文藝先鋒隊的房沫昕在講述紅色故事 郭緒雷 攝
“讓精神光輝在革命舊址閃耀、紅色故事在文藝中煥新、英雄事跡在新時代續寫。”臨沂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孔現說,臨沂市系統推進沂蒙精神弘揚踐行,打造小戲小劇知名展演品牌,創新沂蒙發布廳典型(品牌)發布形式,走向全國開展“沂蒙精神代代傳”主題宣講。未來,臨沂還將持續深化沂蒙精神傳承,賡續紅色血脈,確保紅色基因永續相傳,譜寫新時代紅色篇章。
“蒙山高,沂水長,軍民心向共產黨……”動人的旋律,在沂蒙大地上永遠傳唱。
編輯:徐寧